【【【 隨機首頁 】】】

││││

| 行為衝動 |

基本上,任何一種情緒都是促使我們採取某種行動的驅力,亦即拜進化之賜使我們在面臨各種情境時能立時擬定因應計畫。

情緒﹝EMOTION﹞一字根源自拉丁動詞「行動」﹝MOTION﹞加上字首「E」代表遠離,意指採取趨吉避凶的行動。

觀察動物或孩童的舉止,最易看出情緒與行動的關聯,事實上也唯有在文明化的成人身上,才看得到情緒與行動分離的特例。每一種情緒各有獨特的生物特微,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。

隨著探討人體與人腦的新方法不斷出現,現在專家能夠以更精細的生理角度,觀察到情緒如何促使我們做出不同的反應:憤怒時血液流向手部,便於抓住武器或打擊敵人。心跳加速,腎上腺素之類的賀爾蒙激增,激發強大的能量。

壹、恐懼時血液向大骨肌肉(例如流向腿部時較易逃跑),並因而使臉部因缺血而慘白(同時產生手足冰冷的印象)。身體僵立動彈不得,可能是爭取時間考量是否躲避為上策。腦部情緒中樞激發賀爾蒙使身體處於警戒狀態,專注近的威脅,隨時準備做最佳反應。

貳、快樂時腦部抑制負面情緒的部位較活躍,能量增加,製造憂思的部位獲得紓緩。生理方面唯一的特微是較為沉靜,使身體能較快自負面情緒中恢復過來。如此不但身體得以休養生息,也才能鼓起精神因應眼前的挑戰與目標。

參、「愛」「溫柔」與「性滿」足會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警覺狀態,這與憤怒與恐懼時引發的打或逃反應恰恰相反,全身籠罩在平靜與幸福感之中,極有利於與人合作。

肆、驚訝時眉毛會上揚以便擴大視覺範圍,也可讓更多光刺激到視網膜,藉以很快了解周遭的情況,研擬最佳的因應對策。

伍、全世界任何種族厭惡時的表情都一樣:上唇向一邊扭曲,鼻子微皺。達爾文認為剛開始這個動作是為了閉緊鼻子以免吸入可厭的氣味,或表示想吐出難吃的食物。

陸、悲傷的主要功能是調適嚴重的失落感,如親人死亡或重大挫折等。人悲傷時會精力衰退,生趣全無,尤其對娛樂不再感興趣,悲傷到近乎抑鬱時甚至會減緩新陳代謝。人們利用這種退以自省的機會悼亡傷逝,省思人生的意義,精力慢慢恢復時再規畫新的開始。

或許精力的衰退最初是為了讓悲傷者留在家裡,因為這時刻他們比較脆弱,在外面容易受到傷害。這類生物反應又會因生活經驗與文化特質而異。

舉例來說,喪失親人都會讓人覺得悲傷,但悲傷的表達方式或是失去哪些人時才會哀悼,則深受文化因素的影響。這些情緒反應多是經過漫長的史前時期慢慢進化,當時的生存環境自是極度惡劣,新生兒夭折率甚高,很少人能活到三十歲,食肉動物橫行,水旱無常,民不聊生。但隨著農業時代的來臨及原始社會的建立,人類的生存條件大為改善。過去一萬年裡,全球人類社會都有長足的進步,宰制人類存亡的種種可怕挑戰巳逐漸消退。

但也是因為有這些挑戰,人類的情緒反應才具有攸關存亡的重要性。如今飛鳥既盡,良弓可藏。在遠古時代,一觸即發的怒氣或許是生存的要件,而今十餘歲的孩子輕易就可取得槍枝,火爆脾氣將往往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。
-----


俗話說:人多力量大,柴多火燄高?最後老話一句:千萬別有幸入寶山,卻空手而回,希望這篇能提供你充份的燃料,與充份的智慧。
對了,小畢我也不是什麼「大師」,只是一個在農村長大的「庄腳崧」;小畢我也不是「花豹」,而是一個獨來獨往的「台灣虎斑犬」,喜賭成性,哈哈哈 ^^


》小 畢 陪 您 閱 讀 生 活 中 的 好 文 章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