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【【 隨機首頁 】】】

││││

| 陳姓尋根追考 |

修史難修譜亦難。宗親遍及各地,求詳難;族中耆老凋零,求實難。多年來,有心者,力不逮;有識者,心不足。
所以此時不修,以後更難。吾輩稟持如履薄冰恐懼謹慎之心,希望所成,能夠留給後代子孫追源尋根。
曾子曰: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」。亦希望能使社會風俗和道德自然趨向淳厚。
守成不易,族譜因時空而有增加,希望此次能拋磚引玉,每隔三年或五年,能以此為藍本,增添資料,續而再版。


「陳林半天下」在臺灣民間是連三尺孩童都曉得的一句俗語。這種說法雖然有點誇張,然而,根據文獻的調查與統計,陳姓的確是臺灣的第一大姓。
大家都知道,臺灣人的祖先大多數是來自僅格著一道海峽的福建,臺灣的陳姓族大支繁,這正是由於陳姓在福建也是一個盛族的緣故。明朝嘉靖年間主盟文壇廿年,聲華意氣籠蓋天下的大文豪王世貞,在為陳氏族譜所作的一篇序文上,曾經說明了福建的陳氏,自宋代開始就是一個最有名望的盛族。臺灣的陳姓主要蘭自福建,自然也擁有得意家世的一族了。
實際上,陳姓不僅在福建和臺灣是一個名氣很大的姓氏,就是追溯最早在中原的淵源,也足以叫天下姓陳的人感到自傲自豪;陳姓但歷史悠久,在中國歷史上,而且還曾不斷地發散過耀人的光茫。
根據「姓纂」的記載,中國的陳姓最早出自媯姓,也就是大舜的後代。「陳」,最初是一個地方,本來是太昊之墟。周武王的時後,把這個地方封給了舜的嫡裔媯滿,還把女兒太姬嫁給他,稱為胡公。他的十世孫「媯完」,因故奔齊,才開始以國為氏,創造了「陳」這個中國姓。
當時,胡公滿所擁有的陳地,大致是現在河南開封以東至安徽縣以北,都城宛丘,就是現在的河南淮陽縣,這塊地方應該是陳姓漢族的最早發源地。奔齊之後,首先以陳為氏的陳完,字敬仲,後來在齊國逐漸發達起來,食邑於田,這時他又改姓為田,「史記」上有一段「田敬仲完世家」,記載的就是他的故事。因此,田姓應該是自陳姓分出去的,兩姓在三千多年前本來是一家人呢。
胡公滿本支所繁衍的齊國,傳到胡公滿的第二十五世孫田建的時後被秦始皇所滅。田建生了昇、桓、軫三個兒子,桓改姓王,軫則做了楚國的丞相,封為「潁川侯」,並且搬到河南的「潁川」的地方,改姓為陳,這一支被普遍採認為陳姓中國人的共同祖先。
不過陳姓的組成份子,也跟其他的姓一樣,並不僅為胡公滿所傳下來的這一支,著名的歷史學者李濟博士認為,中國的陳姓至少有來源不同的四群;舜帝的後裔,白永貴的後裔,劉矯的後裔,以及突厥族的侯莫陳氏的後裔。
這四支陳姓人馬,經過數千年的繁衍,已經遍佈全國的每一個角落,不過,其中要以潁川、汝南、下邳、廣陵、東海等地的陳氏,最為族大支繁。在我國歷史上,陳姓名人能士輩出,或南面而王,稱孤道寡;或出將入相,為國重鎮;或文章傳世,繪事揚名;或忠義凜然,肝膽照人。歷來陳姓子弟的卓越表現,真無愧為大族之稱。
陳氏,是臺灣和福建的大姓,他們的祖先又是什麼時後從發源的河南遷移到南方呢?這個問題,「唐書宰相世系表」上有十分詳盡的考據;大約在公元三一八年至三二一年間,陳姓才開始渡過長江,遷向南方。
而「唐書」上的記載是這樣的;在建興年間,西晉太尉陳伯珍,住在曲阿新豐湖。他的孫子陳世達做了長城的地方官,於是遷到浙江。陳世達的後代陳霸先,後來還在江南建立的陳朝,顯赫一時。從此之後,陳姓的支派繁衍遍佈在長江到粵江之間的一大片地方。
到了唐高宗總章二年的時後,陳政父子奉敕出鎮福建的泉州和廣東的潮州,而把家也搬了來,並且就在閩粵定居,成了這兩地方的陳姓開基祖。
據文獻會記載,五代十國中原動盪,許多留居河南的陳氏,又紛紛隨王潮入閩,福建的陳姓陣容為之一壯。後來,宋代的靖康之亂跑到福建避難的陳姓更多,就這樣,一批跟著一批而來,福建的陳姓自然也就一天比一天族大支繁了。
文獻會所擁有的陳姓入臺資料十分豐富,據該會考證,第一個到臺灣來的陳氏是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陳澤,他的後裔迄今還在臺南市繁衍。
此後,陳姓之移臺日眾,從明永曆十年到三十五年的這二十年間,就偶陳元、陳大地、陳永榔、陳忠欽等近二十人到了臺灣,他們或隨軍、或墾荒,都為以後的子孫立下了百年基業。
-----


俗話說:人多力量大,柴多火燄高?最後老話一句:千萬別有幸入寶山,卻空手而回,希望這篇能提供你充份的燃料,與充份的智慧。
對了,小畢我也不是什麼「大師」,只是一個在農村長大的「庄腳崧」;小畢我也不是「花豹」,而是一個獨來獨往的「台灣虎斑犬」,喜賭成性,哈哈哈 ^^


》小 畢 陪 您 閱 讀 生 活 中 的 好 文 章《